霜降,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。霜降过后,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,天气会越来越冷,气候会变得更加干燥又多变。肺脏喜润而恶燥,燥邪伤肺,肺气受损后,容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疾病。对宝宝来说,是感冒、发热、咳嗽的高发期。
民间有谚语“一年补透透,不如补霜降”。要想宝宝平安地度过这个多事之秋,少生病,一方面要做好防寒保暖,另一方面要做好润燥工作。具体怎么做?今天我们来聊一聊。
头部保暖
中医认为,头部为手足三阳经会聚之处,是人体“诸阳之会”,是寒邪容易侵袭的部位。宝宝一旦受到寒邪侵袭,易引发感冒、头痛、鼻炎等病症。另外,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护,抗冻能力差,极易被冻伤。
所以,宝宝在冬天出门时一定要给他们穿上保暖外衣,可以戴一顶柔软舒适,厚薄适中的帽子,最好选择能护耳朵的或者准备一副耳罩,以防耳朵被冻伤。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,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,让其快速回暖。
颈部保暖
很多宝宝一到换季就容易感冒、咳嗽,这与颈部没做好保暖有一定关系。颈部是寒气入侵的主要位置,尤其是颈部后面的大椎穴,一旦这个穴位受寒,感冒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。因此,一定要保持宝宝的颈部暖和,不要穿领太低的衣服。外出时,可以穿上有帽子的外套,护着颈部。
背部保暖
中医认为,背为阳,人体背部分布的是人体的阳经,统摄一身之阳。《养生四要》上说:“背者五脏之附也,背欲常暖,暖则肺脏不伤。”《黄帝内经》也记载“藏精于肺,故病在背。”背部一旦受寒,外感寒邪易从皮毛侵入人体伤肺,引起呼吸道疾病。
因此,宝宝的衣着不能穿得过厚或过薄,若是衣服穿得过多,内衣被汗湿后,就容易着凉感冒。宝妈可以通过摸宝宝的后背是否出汗,来感知宝宝的穿衣温度合不合适,再适当增减衣物。天冷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。天气好的时候,别忘了给后背晒个“日光浴”暖暖全身。
肚腹保暖
中医认为,腹为阴,“脐为五脏六腑之本”“元气归藏之根”,加上肚脐还是神阙穴所在之处,是身上脂肪层最薄的地方,也是对外界抵抗力最薄弱的地方,寒邪容易入侵,引起腹痛、腹泻、恶心呕吐等不适。
因此,宝宝可以穿上小背心或高腰裤,里面则可以穿上小肚兜保暖。好动、易出汗的宝宝,要及时擦干汗。年龄稍大的宝宝,要教他养成出汗后,自己及时擦汗的习惯。也可以隔着宝宝衣物,放热水袋在脐腹部热敷,以缓解腹部不适症状。另外饮食上尽量少吃寒凉的食物。
足部保暖
俗语说“百病从寒起,寒从脚下起”,脚部是“诸阴之汇”,加上脚离心脏最远,当宝宝体内阳气不足时,寒气最容易从脚底入侵而引发感冒、咳嗽、哮喘等病。
因此,宝宝的鞋袜要保持温暖干燥,并经常洗晒。另外,临睡前可以给宝宝用热水泡脚后按摩脚掌的涌泉穴10分钟,可起到调理脏腑、疏通经络的作用。
饮食调养
中医认为,秋季五脏应肺,肺主皮毛,故燥邪最易伤宝宝的肺及肌表,出现咽干、鼻燥、咳嗽少痰、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。因此,孩子的饮食要以温润为主,减少燥邪对宝宝的侵袭。多食应季的果蔬和水果。可以喝一些热牛奶或者是其他热的饮品,也可以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来增强我们的身体御寒能力,如:黑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板栗、玉米、番薯,还有百合、银耳、胡萝卜、南瓜、山药等食物。
运动调养
动则生阳,运动过程中可以增加宝宝阳气,增强抵抗力。天气情况允许下,保证每天1-2小时户外活动,带宝宝出门去户外爬爬山,放放风筝,晒晒太阳,感受一点冷空气,以增强皮肤的适应调节功能。运动中避免大量运动出汗。
做好了这些,能帮助宝宝抵御秋燥和即将到来的寒冬,减少被病邪感染的机会,宝宝少生病,宝妈少担心。
来源:云南中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