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月令七十二侯集解》认为,夏至,五月中。夏,假大也。至,极也。物至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
夏至,古时称为“夏至节”,是一年最重要的两个阴阳转换的节点之一。万物此时长到最繁盛的时期,天地之气的运动较为活跃,而人体却处于比较虚弱的状态,也是一年中的“年虚”。此时,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因此,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多食杂粮,少食冷食瓜果,以免损伤脾胃。
避暑:夏至过后气温会进一步升高,避免中暑发生。野外工作人员选择合适时间外出作业。中午前后尽量不要外出,避免暴晒、避免剧烈活动及强体力的能量消耗,保持我们的汗腺功能正常,如果必须外出,应该戴好防晒衣,戴好防晒帽。利用自然风、风扇、空调等帮助避暑。如果出现头晕,呕吐,狂躁不安,甚至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应立即就医。
避寒:夏季后人体为了散热,毛孔处于开放状态,这时候最容易感受风寒之邪气。
(一)防止腹中受寒,要吃一些温热食物,不要过分贪吃冷饮冷食,青少年防止冰糕、冰激凌过分摄入。保护我们的脾阳,以免出现胃痛,腹痛,大便稀,泄泻等疾病发生。
(二)睡眠时盖好肚子,早晨吃早饭时可以吃一些生姜。俗话说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保证腹部温暖。
(三)正确使用空调与风扇。空调温度不低于26摄氏度,婴幼儿温度在28摄氏度左右,不要直吹头、颈、肩等重要部位,女性在空调室内尽量穿夏袜,以免寒从脚入。
避湿:夏至后雨水会增多,不但气温高,湿度也会大。所以我们不但要避暑,还应当避湿。远离潮湿环境,保持居室干燥通风,不穿没有晾干的衣服,淋水后及时更换衣物。另外饮食中可以多食用赤小豆、薏米、冬瓜、白扁豆、莲子等健脾祛湿药食两用食材。
冬病夏治,祛寒补阳正当时:冬病夏治,包括三伏贴和针灸、艾灸、中药调理等,对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效果不错。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理论,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的时候,因此夏至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。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及因吃寒凉食物导致胃痛、腹痛、腹泻的患者,因受凉出现关节疼痛及痛经的患者,可适当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。通过治疗可以扶正固本,提高免疫力。在盛夏治疗可以更好地驱散体内的寒邪。艾灸推荐穴位:大椎穴、中脘穴、神阙穴、关元穴、气海穴、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