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文化

中医药文化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什么是“冬病”,为什么要“夏治”?原来都是阳气不足惹的祸!

2020-06-28 09:47 发布人:杨从珍 浏览:

   炎热的夏季,皮肤毛孔是开合的,艾灸的效果会更容易由皮肤作用在穴位经络,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体内,所以夏季调理冬病,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内外兼修,平衡养生效果。

  一、“冬病”多为虚寒性体质

 “冬病”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,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,也就是俗话说的“没有火力”。

  通常的症状是手脚冰凉,畏寒喜暖,怕风怕冷,神倦易困等。

  中医称之为“阳气不足”,也就是自身热量不够,寒从内生。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,睡觉也要盖着被子,穿袜子才觉得舒服。

二、为什么冬病要夏治?

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,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,两寒夹击,便毫无解冻的可能,所以在冬天治寒症,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,是很困难的。

  然而在盛夏之际,外界是暑热骄阳,体内也是心火正盛,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,最易被赶出来。

  但若是阳气衰弱,体内没有推动之力,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。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阳气不足,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,如冰镇啤酒、凉茶等,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,那真是陈寒未祛,又添新寒。

  要记住,寒气是会沉积的,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,必气血瘀阻,这叫做“寒凝血滞”。

  若寒气停留在关节,就会产生疼痛;

  停留在脏腑,就易产生寒凝;

  停留在经络,就会使经络堵塞,气血运行不畅,就会出现四肢不温、手脚发麻等症状。

  所以倘若不在夏日祛除积寒,等到秋风一起,外寒复来的时候,就又会内外交困了。

  三、那如何在夏日祛除积寒?

方法很简单,就是“内用温热”、“外散风寒”。

  1.内用温热”服用偏温热的饮食

  夏季要多吃温热饮食,让身体适当出汗,有助于带走体内的暑湿之邪。老年人、孕产妇、脾胃虚寒者更应少吃或不吃寒凉食物。

  夏天那么热,身体本能的想要通过吃冷饮来“去暑”,但欲望不等于理智,夏天吃冷饮其实是很伤身体的。

  中国古代的中医很早地观察到了饮用冷饮的问题。认为夏天的阳气都跑体外去了,体内的阳气相对来说就减少了。

  尤其是脾阳就会比平时虚。此时,如果吃冷饮,本来脾胃就比较寒凉,再人为地降低内部的温度,会导致身体调控的紊乱。

  这种紊乱,首先就是消化系统的紊乱,在过低的温度下,吃多了冷饮就会损伤脾阳,如果人体本身脾阳不足的话,再吃冷饮,就会腹泻,流涎等脾阳虚的症状。此时,非常容易引起外邪的入侵。

  寒伤脾,常见的表现是舌苔白腻,轻则腹痛、腹泻,重则恶心呕吐。

  再仔细想想,我们把0℃的水倒进37℃的胃里,可小便却是热的,人体的温度是37℃,是谁把0℃的冰水转化成37℃的尿液呢?

  是脾胃!脾胃吸收了冰冷食物以后受不了,没有能力再运作了,就从肾里面调出元气转化成热能来给它加热成37℃,最后肾气就不足了。

2.“外散风寒”发汗排除体内寒邪

  夏天毛孔大开,最易出汗,汗为心之液,可泻过旺之心火,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,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。

  泻心经之气血(火)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(寒)。

  心,五行属火,夏天最盛;膀胱经,人体之藩篱,是抵御外寒之屏障,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。

  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自然疗法,不但可以清除寒气,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。

  四、冬病夏治应对良策 

以上说的,似乎与冬病夏治无关,其实不然,告诉您寒邪出入之机理,您才会有长久应对之策略。下面说得再具体些:

  1.感觉肚子凉,脾胃虚

 如果感觉肚子凉,夏天也爱吃热的,又怕风怕冷的人,那就艾灸中脘、关元、足三里,很有效。

 2.后背发凉,怕风

  如果感觉后背发凉,怕风,那就先在后背刮刮痧,若能方便再用艾叶水泡脚,然后喝一碗发汗的生姜红枣汤,或者是胡椒白萝卜汤,寒气是很容易排出的。

  排出身体的寒气是一件长期的事情,有时甚至需要几年的时间。因为虚寒是一种体质,是胎里带来的,如果我们按照先天的生长惯性而不去改变它,那它就会像一株本来倾斜的树苗,继续往偏曲的方向生长。

  所谓“治未病之病”,就是要从先天体质入手,纠正阴阳之偏。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才是治未病之本。

3.夏季泡脚,祛湿排寒

  在夏季泡脚,更可以有助于排除体内的湿寒之气。采用扶阳泡更可以事半功倍。

  版权声明

  本文选自中医技术殿堂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