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文化

中医药文化

您当前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中医药文化

无力出汗,气短,竟是气虚,多吃这些食物!

2020-08-10 09:49 发布人:杨从珍 浏览:

   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:少气懒言、易出汗,头晕心悸、全身疲倦乏力、声音低沉、动则气短、食欲不振、面色萎黄,虚热自汗,子宫下垂,脱肛,舌淡而胖,舌边有齿痕,脉弱等,气虚为功能减退,不一定有病,气虚者需补气。气虚进一步发展,即为阳虚。

  一、补益脾气的食物

  

       1.红薯

  味甘、性平,归脾胃经。

  作用:补脾胃、益气力、宽肠胃。宜于脾胃虚弱、形瘦乏力、纳少泄泻。多食易引起反酸烧心、胃肠道胀气。

  

       2.马铃薯

  味甘、性平。

  作用:补气、健脾。宜于脾虚体弱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。发芽的马铃薯芽与皮有毒,忌食。

  

       3.山药

  味甘、性平,归脾、肺、肾经。

  作用:补气健脾,养阴益肺,补肾固精。宜于脾气虚弱,食少便溏,慢性泄泻。湿盛和气滞胀满者忌食。

  

      4.香菇

  味甘、性平。

  作用:益胃气,托痘疹。宜于脾胃虚弱,食欲不振,倦怠乏力。属于发物,和、过敏性疾病忌食。

  

       5.红枣

  味甘、性温,归脾、胃经。

  作用:补益脾胃,养血安神。宜于脾胃虚弱,食少便稀,疲乏无力。气滞、湿热和者忌食。

  

      6.栗子

  味甘、性温,归脾、胃、肾经。

  作用:补脾健胃,补肾强筋,活血止血。宜于脾虚食少,反胃,泻泄。气滞腹胀者忌食。

  二、补气的药物

  

       1.人参

  根味甘、微苦、性温,具有调气养血、安神益智、生津止咳、滋补强身之功效,被誉为"百草之王"。

  归脾经、肺经、肾经,可补脾气,用于脾气虚弱,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。补肺气,用于肺气虚弱,咳嗽无力,气短喘促,声低懒言,咳痰清稀。益肾气、助肾阳。

  适合肾虚不纳气导致的气短虚喘或则喘促日久,肺肾两虚,以及肾阳虚衰,肾精亏虚,阳痿宫冷等症。

  

       2.黄芪

  味甘,性温。归肺、脾经。功效补气固表、利尿托毒、排脓、敛疮生肌。从体质上来说,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,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,肌肉松软,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。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。

  版权声明

  本文选自中医技术殿堂,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